Sunday, December 14, 2014

鄉村牧師日記

鄉村牧師日記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
鄉村牧師日記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 /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/1951/黑白/115 min


播映時間12.09(二) 19:30
播映地點清大合勤演藝廳

★1952 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
★1951 威尼斯影展國際獎、OCIC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



撰文:尼吉
「為什麼你的演員走路的時候,總是眼幕低垂?」

「因為他們在看粉筆做的標記。」

  年輕的牧師初次來到村莊,懷抱宗教熱忱,希望感化當地的居民,使之更加虔誠。但無論他多努力,靈魂的拯救與否似乎已無人關心,居民們善妒、功利,反倒對牧師存有懷疑和戒心。青年牧師鎮日書寫日記,用以記錄自我和上帝的對話,但環境的冷漠卻越來越使他感到灰心,漫長的痛苦與徒勞的煎熬,牧師終於孤獨地迎向死亡。

  《鄉村牧師日記》是布列松改編自伯爾納諾(Georges Bernanos)的同名原著而成,被視為布列松的代表作之一。俄國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也極度推崇,將之列為個人十大電影第一片。其經典的極簡風格和探索靈魂的獨白式沉思,在《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》和演員不愉快的合作後,《鄉》一片可視為布列松重新對電影藝術的更深挖掘。

  布列松著名的理論角色模型(model),在《鄉》之後便徹底實踐(也再此不用職業演員),要演員抽掉過多的情緒和「表演」,更時常重複拍攝同一場景,讓演員演到不再表演,麻木地僅僅要記錄一種表象、一個行動的痕跡。這種角色形象的塑造,再透過影像和剪接蒙太奇中產生,形成布列松特有的風格。

  曾經聽黃建業老師說過:「風格就是內容。」若你要描畫一片風吹的葉子,你只便去拍他就好。若你要描畫一個人的心靈軌跡,你該怎麼拍?布列松恰巧用了最不寫實的方法,拍攝寫實。特意迴避了表演、擬真和戲劇性,利用事物的表象,追求唯一(而且常常是不需要解釋)的真實。聽起來好像悖論,卻跟小說家卡爾維諾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:「深度在哪裡?深度就在表面。」


預告片

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