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July 3, 2012

蚊子海岸




蚊子海岸
(The Mosquito Coast)
彼得威爾(Peter Weir )
1986/color/USA/117min
播映時間與地點
電影:7/03 (二) 20:30
蘇格貓底咖啡屋






天才發明家Allie厭倦了美國腐敗的生活與核戰危機,毅然離開美國,帶著全家大小移居中美的原始之地「蚊子海岸」。在下榻的旅館裡,Allie向酒醉的德國人買下了一個小城傑洛米洛——原來Allie所想的不只是遠離家鄉,更野心勃勃的想在這片蠻荒之地實踐個人哲學。

憑著領導特質與機器專長,Allie帶領村民闢疆拓土,廣闢農田興建水利,並在叢林中建造了巨大的製冰機,改善酷熱的房子、增加生產力。然而隨著小城的發展趨漸順利,Allie卻無法滿足,興起狂想運送冰塊造福印第安人,卻在抵達之時融化成水。而運送冰塊的失敗也意外招來西班牙強盜的入侵,為了驅趕強盜,卻使製冰機爆炸而摧毀了村莊。伊甸園已毀,受創傷心之餘,Allie的妻子與孩子們想重返美國,Allie此時卻向大家說,美國已經毀滅了…。

《蚊子海岸》(The Mosquito Coast)是根據保羅.索魯( Paul Theroux )的同名小說改編,由澳籍導演彼得威爾與哈里遜福特,繼口碑甚佳的《證人》後再度合作。彼得威爾風格多變,但就觀察《終浪》、《加里波底》與《危險年代》,不難看出導演似乎對殖民議題有濃厚的興趣。Allie在片中代表著理想家,自詡與民平等共處,建造快樂的社會。而片中另一個要角,Spellgood牧師,則負傳教之任(上對下,全能上帝的使者與無知的野人),有責將蠻荒之城開滿上帝的種子。當Spellgood來到傑洛米洛之後,Allie與Spellgood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辯。爭辯的鋒機,便是徹底暴露Allie這樣英雄、牧歌式的矛盾之處,當兩方人馬在爭執著屬於自己的「子民」,與村人的無聲與徬徨形成強烈的對比。我認為這正是彼得威爾作品中的母題,導演關照的並不是原住民(被殖民者)的立場與處境,而是外來人士必定會難以自清的殖民者情結。不論是溫厚的中產階級、憂心忡忡的知識份子或是自大狂妄的冒險家,似乎都會落入這個圈套,更別說人是各種切面的混合。

彼得威爾也擅長使用各種象徵與隱喻,片中末端Allie打開教堂的門,卻發現村人們正對著大螢幕發愣,原來牧師講道之職以由傳播媒體代替,本人無須親自出馬,即可透過彩色電視直問上帝何在,反諷之餘更指涉宗教與資本主義的關聯,而Allie所打造的「超自然法則」社會,正是奉行著全民勞動、福利全村的共產主義。Allie革命性的燒毀教堂,再透過剪接,造成Spellgood處決Allie的錯亂,在毀滅的大火中,渲染了烏托邦的潰敗勢在必行。

另一面,導演將Allie的行為對比到上帝造人的層次,Allie將機器比作人體,科學能修正不完美的一切,並創造一個完美的社會,狂人之姿讓人有種荷索精神的乍現,但只是靈光一現,《蚊子海岸》角色上充滿太多典型符號,英雄陰暗面的戲劇張力暴露太多一廂情願的父權權威,過度概念化使得故事少了點人味,成了寓言。看得太快,你只能看見太多象徵和隱喻。


(撰文:尼吉)




影片片段: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