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pril 11, 2014

幫助導演完成夢想的人:葉如芬製片訪談

幫助導演完成夢想的人:葉如芬製片訪談
作者:陳瑩潔
採訪日期:2014.1.3


當我們沈浸在電影構築起的世界裡,往往注意到的都是動人情節、亮麗的明星卡司,或許還會再留意導演的獨特手法。然而一部電影的「生」「成」,其實是涵納了更多幕後的各種人才。一如電影結束後的謝幕名單,他/她們總是常被觀眾忽略。在這些無名功臣中,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電影製片。製片在做什麼?「製片對我來講是在畫圓圈。把導演和團隊放進這圓圈中,不讓他們超出這圓圈的界限。對我來說,我就是掌管這圓圈的人。」今年甫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工作者的葉如芬製片,這樣談論製片的角色。

「製片是最早進入團隊也是最後離開的人」

概括來說,製片就是管理者的角色。對葉如芬來說,「製片是最早進入團隊也是最後離開的人。」從收到劇本,與編劇、導演討論,找團隊、找資金,在拍攝期間掌握預算、時間,到後製、上片、發行等,整個電影生產鏈都在製片者的管理範疇內。面對這樣複雜的工作,對於葉如芬而言,其實單純地就是源自熱愛電影的心。「我熱愛電影是對電影所有一切都充滿好奇,想了解電影是什麼回事,怎麼做成的。」她進入電影圈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林正盛導演的《春花夢露》當場記,當時除了做好自己份內的事,她還默默地觀察著製片和其他人如何工作。從影片拍攝到電影後製、剪接,甚至海報設計和首映,她都全程參與。就是憑著這股熱誠和堅持,到了林正盛的第二部作品《美麗在唱歌》(1996),她就成了執行製片。

葉如芬談到當時她的想法很單純,就是想做電影。為了充實自己,她還訂了很多雜誌;英文不佳也硬著頭皮努力看英文,就是為了更了解國外的電影資訊。雖然不是學院出身,這位身懷電影魂的熱血製片很清楚自己的目標,堅持夢想「讓自己在充滿電影的環境裡,成為其中一份子。」她笑說,在參加1993年新聞局開設的製片訓練班之前,自己曾經營一個咖啡廳。因為心儀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作品,還以他的電影《八又二分之一》為其命名。

導演的心靈保姆

從1993年進入電影界開始,葉如芬合作的對象含括了多位知名的導演以及製作人。除了剛入行時接觸的林正盛導演,之後還與蔡明亮合作《你那邊幾點》(2001)、《天邊一朵雲》(2004)。加入前輩徐立功的縱橫影視期間,其作品亦跨足電視劇,膾炙人口 的《人間四月天》即是由她監製。豐富的跨國合作經歷與整合資源的能力,讓吳宇森的《赤壁》也找上她當監製統籌,管理逾7,000萬美金的預算。從幾百萬的短片到21億的跨國製作,她都能駕馭。此等運籌帷幄的功力,正映證了金馬獎肯定她為「少數從本土小成本到跨國製片兼具的中生代電影人。」

製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掌控預算,這也正是葉如芬的強項。只是在拍片過程中,省錢的人與花錢的人自然有所拉鋸和妥協。導演是創作者,總是期望有更多的資源可以使用,但製片是要控制錢的人,「一方面讓導演的才華發揮,一方面要讓投資者賺錢,很分裂。」葉如芬指出製片的難處,「為了預算就會和創作有所抵觸。」此外,製片從「市場取向」的角度出發對劇本或故事呈現方式表達意見,不可避免地又會和導演產生摩擦。從一個理性與宏觀的專業製片角度來看,葉如芬強調這樣的堅持是為了協助導演能永續拍片,避免因為藝術理想而淪為「一片導演」。所以為了能讓作品在期限和預算內達到最佳的狀態,製片不僅要具備俐落的管理能力,還得有協調和溝通的EQ及柔軟身段。

在入行耕耘10多年之後,葉如芬在2004年成立了「威像電影」。提及自己成立製作公司目的,就是想徹底地管理電影,「幫導演分擔,預算啊一切操煩的事情讓我們來處理,導演只要好好專心創作就可以了。」這樣的理念正是要朝向專業分工、製片導向的目標。為了能和導演討論劇本,葉如芬也努力地看很多書充實自己,「讓自己處於跟導演同步創作的狀態。」吸收許多資訊,面對不同類型的電影,才有辦法提供意見、提醒導演。她比喻自己有時像導演的「心靈保姆」,要細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屬性,才能為他們找到最契合的團隊,建立起有默契和信賴感的合作關係。

「做製片很有趣的是,我可以和很多不同的導演合作。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不同的視野和思維。」以《總舖師》的導演陳玉勳和《失魂》的導演鍾孟宏為例。兩者雖都出身廣告業,風格是迥然不同;前者對於底層小人物有細膩的觀察,後者對於視覺美學特別敏銳。葉如芬表示從他們身上都能學到不同的東西。也因為每一個案子的導演、劇組、作品調性和資金規模都有所差異,讓葉如芬能在每次的挑戰中汲取經驗,不斷成長。

幫助導演完成夢想,拍更多不同類型的電影

近年來她與許多新銳導演合作,如林書宇、曾文珍、陳芯宜、卓立、王也民等,協助不少導演推出自己的首部長片。關於接片原則,「所有我做的電影,一定是我喜歡那個故事和導演。」因為這樣的因素而想協助他們完成夢想。例如,2008年的《鬪茶》是一部關於茶的故事,葉如芬覺得這個題材在台灣沒有人拍過,故事本身有趣,加上導演王也民是楊德昌的最後一位學生,更讓她躍躍欲試。此外這部片是中日合資,從未有和日方合作過的經驗,也讓葉如芬決定接下。「電影是團隊的工作,是活絡的藝術,與國際要多交流。」對未來製片之路的期許,她說「想拍更多不同類型的電影。」我們期望這位意志堅定的「電影保姆」,能繼續拉拔更多優秀的人才和作品,並持續將台灣之 光推向國際。 

No comments: